4月12日出版的《南国都市报》在“我和我的自贸港”专题中,聚焦海南重点园区建设者,对长期在南繁基地育种工作的南京农业大学刘喜教授进行专访。刘喜教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成员,向记者展示了团队揭开稻瘟神秘面纱、培育适合慢性肾病患者食用的低谷蛋白水稻等一系列南繁成果。

(《南国都市报》报道版面/刘喜在三亚南繁试验田工作)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京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刘喜:
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南繁育种专家“与时间赛跑”
4月的三亚,已是热浪滚滚,站在田地里,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汗珠顺着鼻梁往下流,滴在稻穗上。同样的场景,刘喜已经历了20年,他的南繁试验田也从最初的8亩逐步增加到100多亩。
20年南繁育种路,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的一员,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南京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刘喜在团队成员攻坚克难下,揭开稻瘟神秘面纱、培育适合慢性肾病患者食用的低谷蛋白水稻等一系列南繁成果迎刃而解。
“水稻叶上这种褐色的坏死斑点是什么?”看到满脸疑惑的记者,刘喜眉开眼笑地说:“11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水稻叶上这种褐色斑点时,也眉头紧锁,好在我及时找到钥匙。”
2011年3月的一天,在田间观察、拍照、记录育种材料时,刘喜在南繁育种基地10多万株水稻中发现8株水稻出现褐色坏死斑点。这一意外发现,开启了水稻研究领域一个新里程碑,成功揭开稻瘟病神秘面纱。
忆往昔,刘喜觉得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一般。
随后,刘喜将拿着褐色水稻结的果实拿到南京继续繁殖、研究。连续种了两代后,褐色水稻终于稳定遗传下来。2013年年初,刘喜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突变体材料向万建民院士汇报,万建民院士决定作为一个项目开始研究。
经历8年的深入研究后,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通过突变体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法,成功克隆出调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揭示了该基因影响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发现了水稻依靠钙离子通道激发自身免疫系统抵抗稻瘟的内在本质,从而揭开水稻大战稻瘟的神秘面纱。
南繁的辛苦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水稻授粉最佳时间是11时至13时,此时三亚的太阳最为毒辣,红外线最强,天气也最炎热。“每次完成授粉,身体从上到下就都是水了。”刘喜说,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天气再热,绝对不能耽搁水稻授粉时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吃饱,而是希望吃得好、吃得健康。
培育适合慢性肾病患者食用的低谷蛋白水稻是刘喜新的目标。“慢性肾病患者有蛋白质代谢障碍,用低谷蛋白稻米替代普通大米作为主食,可减轻慢性肾病患者的肾脏负担。”刘喜说,目前,试验亩产已超500公斤,正在不断优化低谷蛋白水稻大米的黏性、弹性和韧性,提高适口性。
为加快育种进度,刘喜像候鸟一样,冬天在海南,夏天在南京。“不知不觉中,我在海南搞南繁育种已经20年了。”刘喜说,刚到海南南繁育种时,工作环境非常艰苦,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如今,在位于三亚的国家南繁核心区进行南繁育种,无论是育种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南繁育种专家也专心培育。
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南繁育种专家“与时间赛跑”。培育一种抗虫又高产的水稻,刘喜南繁育种又有新的目标。
(南国都市报记者:利声富)